互联网的普及速度快的让人惊讶,如果放在以前,可能没有任何人敢想象今天的互联网普及率。如果说在大城市里面,互联网的大面积使用是司空见惯的事情,只是没想到在如今的农村也这么的发达。
以前小时候,在商店里面买个汽水,手里面拿着的是爸妈给的邹巴巴的几毛钱,大部分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应该有这个记忆。那个年代,纸币和硬币是唯一的流通货币,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小钱包,或者是零钱罐。而现在,零钱罐这种东西马上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。
现在不管是在多么偏远的农村,再去商店里面买东西,现金都不是唯一的付款方式,即使是小孩子,也要拿着手机扫码付款。这种看起来很是微小的现象,也最直接的说明了互联网对农村生活的冲击。当然了,改变不只是这一个方面,而最主要的改变就是农村信息交流的方式变了。先来看一下农村在以前是怎么实现人和人之间的交流。
大喇叭是一个村子的信息发散地。有人家里面的羊跑丢了,在村里的大喇叭里面需要吆喝一下,请广大村民互相注意,要是发现这只羊了,赶紧送到指定的地方。有人家里面办喜事,也是通过这个大喇叭进行广播。这个挂在电线杆上,看起来破旧的大喇叭成为了大家了解村里信息的重要工具,喇叭一响,不管是在田间,还是在家里面,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准确的消息。
另外一个信息的来源渠道就是在墙上。很多人把这个叫做农村的大幅标语,比如在小麦收割的时间,遍布在农村墙上的标语就成了“焚烧秸秆,牢底坐穿”这样子的句子,告诫大家不要焚烧秸秆。这相对于城市人的书面通知,覆盖人群更加的广,效果也更加好。
以上的方式,都是传统的方式,现在有没有不一样的形式呢?毕竟,互联网在农村也普及了这么多年,肯定需要用另外一种更加高效便捷的方式,来让乡镇上的信息,实现更加及时的交互。比如,能把所有需要的信息,放在人人都有的手机里面。很显然这种方式是可行的。
在城市里生活的我们,有着58这种信息集合的平台,不管是租房子,还是找个工作,甚至是找个男朋友,都可以在这里面实现。但是,在农村这种平台还没有被完全的接受,可本身的便利性,以及在这个互联网大环境加持下的优势,一定会在农村普及开。那么,这种农村的信息交流和分享的平台是个什么样子呢?
在一个乡镇里面,有一位“站长”来运营这个地区。这位站长可是有着不小的“权利”,整个地方的信息审核和发布,都由他完成。假设某位村民要发布一则广告:自家种的大豆熟了,需要的可以去买。这则信息先是由站长来进行审核,站长觉得没什么问题的话,就可以发布出去,那么其他的村民,甚至是其他村的村民,都能很快的在自己的手机端看到这个消息,就像是以前的大喇叭一样,手机充当了大喇叭的作用。
相对于大喇叭的效果,这种平台的信息可发布体量更大,且能随时随地的查看,传播的范围也由一个村子,扩大到更大的范围,不用可以去等待消息,需要什么消息,在手机端直接查看即可,这是互联网时代所给农村带来的便利。
58这样子的大平台,已经把整个城市的信息收集和共享做的相当完善,剩下的乡村就是一片还没有开发的蓝海,站长就是这波红利的最大受益者。乡村的这块大蛋糕,等着各位的挖掘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